痴情守护民间文艺——记湖北被授予终身荣誉奖的6位民间文艺家

发布时间:2021-01-05            浏览人数:5451人次

近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行“首届湖北民间文艺杜鹃花奖”颁奖仪式,刘德芳、彭明吉、覃发池、沈远义、徐风诚、张同新6人被授予“湖北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表示,这6位民间文艺家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扎根一方沃土

擦亮民间的瑰宝

本次获终身成就荣誉称号的6位民间文艺家,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有69岁。他们,都是深深扎根于一方水土,数十年如一日,入迷入痴,为民间文艺倾尽心血的“痴情者”。

1938年生于宜昌下堡坪的刘德芳,是我省著名的“民间故事大王”。只读过两年半书的他记忆力过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十几岁的他就热衷于听乡亲们谈天说地,并背下了几乎所有听过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善讲故事的刘德芳远近闻名,他讲的故事常常惹得乡亲仰天捧腹。1994年至今,由刘德芳传讲传唱,整理出版了《野山笑林》《刘德芳笑话馆》等“7书1碟1画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年过八旬的刘德芳正式收了8个徒弟,并坚持到夷陵区里举办的故事培训班言传身教。目前,这批学徒活跃在夷陵区民间舞台上。

现年77岁的覃发池,被誉为“巴山舞之父”。早在1978年,覃发池在长阳乡下搞文化工作时,就发现了“跳丧舞”这一难得的民间文艺宝藏。于是,他向民间艺人拜师学习、向省城舞蹈专家请教……经十余年不断磨合与锤炼,一个来自原生态的舞蹈新品种“巴山舞”终于诞生了。经不断推广,2001年,长阳巴山舞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全民健身舞。 如今,潇洒中带有浑厚、欢快中带有奔放的巴山舞,已成为全民健身热门项目,跃动在城乡各地。

79岁的徐风诚,一辈子痴迷于荆州民间文化,谈到荆州的民间谚语,他如数家珍,被誉为荆州的“活词典”。上世纪70年代,徐风诚因文学创作需要经常下乡采风,从此与民间文学结下不解之缘。10多年里,他把洪湖、沔阳、监利一带的每个乡镇几乎都跑遍了,生动而鲜活的民间故事、谚语歌谣,都被他细心地一一记录整理。他参与编写了《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荆州地区谚语集》,全书共收谚语9867条,近500页。如今,退休多年的他依然为民间文学而乐此不疲,经常伏案写作到深夜。

“贱三爷”是一位阿凡提式的武汉民间机智人物。今年81岁的沈远义,是“贱三爷”故事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沈远义参加了一期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培训班后深受触动,决定收集整理“贱三爷”故事。1984年,他写出论文《关于贱三爷和他的故事》;1993年,收集了249篇故事的《贱三爷》单行本出版;2008年,他整理编著的《贱三爷故事集》出版发行。近年,他还将“贱三爷”故事改编成楚剧、大鼓、小品等戏曲形式,至今已写出戏曲节目剧本20余个,排演9个节目,演出20多场次。

呕心沥血

为家乡铸文化品牌

如果说,“故事大王”刘德芳是宜昌民间文化的一块“宝”,那么,最早发现并擦亮这个“宝贝”的,就是曾先后任职夷陵区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彭明吉。

1994年,彭明吉下乡调研时,发现了刘德芳这个“故事大王”。他多次到刘德芳家中走访、录音,1998年写成报告文学《刘德芳传奇》,引起广泛反响。此后,他组织为刘德芳出版了“7书1碟1画册”,拍摄了6部专题片。他筹资建起的“刘德芳艺术陈列馆”,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大文化品牌。在生活上,彭明吉对刘德芳也是呵护有加,多次帮助争取政策补贴,为刘家修复了故居,还曾4次护送刘德芳到市里治病。

位于恩施州城的土家女儿城,被誉为土家的“活态”文化。这个女儿城的背后,离不开一位热情而执着的老人,今年69岁的张同新。

张同新1971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文化一线,1984年,他全力参与组织策划,土家传统的“女儿会”重现恩施石窑乡。为办好这一届女儿会,张同新花了很长时间上山下乡,深入农家。1995年,女儿会第一次走出村寨在恩施城举办,盛况空前。在张同新从事文化工作的几十年里,策划大中型活动达170多场。

退休后张同新也没闲着,他受邀到土家女儿城民俗馆工作,迄今已近七年。他先后为女儿城编创大小节目30余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大型情景剧《赶场相亲女儿会》。

1994年,年已五旬的覃发池决心创办长阳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他自己主持设计,去市里银行争取贷款。目前,文化村已成为宜昌市、长阳县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多所大学挂牌为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文化村还承接旅游演出,成为当地一大热门景点。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