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饱含深情笔墨,为大武汉挥毫。7月3日,“翰墨书年轮 墨语话英雄 墨香润黄陂”第十三届书写大武汉暨第十四届武汉书法篆刻作品展在黄陂区二程书院开幕,百余件书法篆刻作品共同书写着“木兰故里 大美黄陂”的新风采和“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新篇章。
本次展览由武汉市文联指导,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宣传部、武汉书法家协会主办,作为2024首届武汉书法季品牌活动之一,此次获奖和入展作品,意境深远,从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中得见汉上书家的墨韵文心。
据介绍,此次展览自4月初征稿,受到了武汉书法界的广泛关注,收到来自武汉地区和少部分外地作者的书法篆刻作品817件,再创武汉书法展览投稿数量新高。评委会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步骤的严格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11件、获奖提名作品9件、入展作品81件、入选作品130件。一同展出的还有30余件特邀作品,这些佳作均来自汉上书坛领军人物,彰显了本次届展的专业高度。
赓续文脉,倾情讲好武汉书法故事
楚文化绚丽瑰奇浸润了书法汉军。继去年“简牍的世界:湖北先秦与秦汉简牍考察”启动仪式在黄陂举行;今年“当代楚简创作学术研讨会”在汉召开,此次展览突出古文字书法篆刻创作,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小篆、篆刻等,入展中不乏以楚简为风格的作品,将传统文化瑰宝书法艺术与本地千年文脉相连,体现了本土书家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地域书风的挖掘和梳理。
武汉黄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诞生了殷商盘龙文化、汉唐木兰文化和北宋二程理学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延,构成了独特的地域魅力。“墨沁黄陂”“古有木兰忠报国 今看巾帼志兴邦”……纵观展览作品,凸显出地域性、时代感和艺术性。文本内容除了赞咏武汉和黄陂的佳文妙作外,还不乏自作诗联,主题鲜明,笔墨鲜活。梅练的“黄陂十景”篆刻条屏,秦元昌的“无陂不成镇”楷书创作,一幅幅书作,或朴实深沉,或洒脱飘逸,让观众感知到新时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者彭文斌此次也展出了一幅大草作品杜牧《题木兰庙》。观其作品,在墨色和线条的处理上呈现摆动的韵律感,尽显草书跌宕起伏、浓淡枯涩的视觉美。“书法不仅只是展现笔墨技巧,更应该展现思想情怀。”彭文斌说,“唯有植根传统,技道并进,才能在传统正大气象的浸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进而创作出展现时代精神和自己面目的精品力作。”
少长咸集,“90后”“00后”作者涌现
展览现场,灰墙黛瓦、古朴典雅的二程书院与书法篆刻作品交相辉映,观众徜徉其中,细细品味,感受篆、隶、草、楷、行传达出的不同墨韵,似乎听得见作者与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更让人感受到书家墨舞新时代的激情。“每个字都像一幅画一样,原来字可以写得这么精彩。”“书法艺术好有魅力,我也想学书法。”一群小学生来到现场观展,被书法篆刻作品深深吸引,他们兴奋地观看着、讨论着,表达着对作品的喜爱。
从参展作者来看,此次展览老中青书家汇聚,体现出武汉书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好现象。展览涌现出了一批“90后”“00后”作者,在获奖的20人中就占了三分之一,足见青年书法家群体已成为武汉书法事业接续传承的生力军。他们笔下功夫扎实,创作思维活跃,是当下武汉书坛的重要力量。展览获奖作者庄歆越今年20岁,就读于武昌工学院书法系。她此次获奖的是一幅小楷作品《黄庭坚山谷题跋数则》,整幅作品和谐统一,章法疏密得当,气息清雅灵动。
“此次展览获奖和入展作品的一大亮点是充分体现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与导向,创作者坚持雅正书风,作品取法经典、注重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示了“书法汉军”的整体创作水平和艺术素养。”武汉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本次展览项目负责人张助刚介绍:“‘书写大武汉’是武汉市书法品牌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从去年的‘千年武昌城’,到今年的‘墨香润黄陂’,‘书写大武汉’品牌持续发挥各区书法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市区联动、区区互动的工作模式,汇聚成武汉书法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夯实了全市书法工作‘一盘棋’的新格局。”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7日,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可免费前往二程书院参观,共襄书法盛会,共享文化之美。
第十三届书写大武汉暨第十四届武汉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获奖提名名单
获奖
(11人)
胡红梅(武昌区)篆书
孙谦(黄陂区)楷书
梁稚鸣(江岸区)行书
黄剑(洪山区)行书
杨欢(汉阳区)篆刻
庄歆越(洪山区)楷书
罗庆(洪山区)楷书
刘亚庭(武汉经开区)行书
张良(黄陂区)行书
夏烈(青山区)行书
贺亚刚(武昌区)篆书
获奖提名
(9人)
杨鼎华(武汉经开区)楷书
田昌奇(江岸区)楷书
易新生(东西湖区)草书
任强(蔡甸区)隶书
陈仿(洪山区)隶书
周舒(江夏区)篆刻
李帅(黄陂区)隶书
张建思(武昌区)篆书
闻通(汉阳区)楷书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