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论艺 | 英雄之城的精神交响——评室内乐《巍巍江汉关》

发布时间:2022-11-22      来源: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浏览人数:3868人次

英雄之城的精神交响——评室内乐《巍巍江汉关》


文 | 黄中骏


近两年来,在我所聆听过的抗“疫”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深深地感触到音乐家们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世界都在进行的抗“疫”战争,表现出的强烈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他们用音乐形式来表现这场全人类的抗“疫”斗争。在2020年2月20日,我的一篇题为《人民和社会需要怎样的抗“疫”歌曲》的文章被《光明日报》刊登,文章主旨针对疫情发生之后音乐界,特别是当时歌曲创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的呼吁,文章影响较大,有三百多家报刊、杂志、媒体转载。同年七月,另一篇文章《战“疫”文艺的题材选择与艺术呈现》,发表于《中国文艺评论》,主要是表达抗“疫”文艺应该有怎么样的题材提炼和如何艺术呈现在抗“疫”斗争中的人民的情感和思想,数十家媒体予以转载。就音乐界来讲,进行抗“疫”作品的创作,其实是一种使命承担。但在当时有一种倾向,创作的“短平快”较多,歌曲创作较多,难以计量,将近有数万首歌曲。但是器乐作品创作是音乐界更为看重的。近两年来,我接触到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创作的四部作品,第一部是武汉音乐学院的龚华华和省音协的方石联合创作的《序曲2020》,是一部管弦乐作品;第二部是由武汉音乐学院校友邹野和省音协方石联合创作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的作品:女高音、男中音、合唱与管弦乐队的交响组曲《献给2020》。这部作品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也在琴台音乐厅也演出过。第三部由武汉音乐学院金荻教授领衔主创的室内乐作品《巍巍江汉关》,当时听到的是录音版本,非常有感触。第四部是由谭军老师创作的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队《春暖花开》(后改名为《涅槃》)。四部作品各有特点,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了湖北音乐家们对抗“疫”这个时代主题的关注,并以自己特有的音乐形式对抗“疫”主题予以表现。


下面我谈谈现场聆听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室内乐《巍巍江汉关》这首作品的四点感受。


1.jpeg

摄影:陈思


一是这部作品的命名,标题具有寓意。对于室内乐体裁的音乐作品,标题是很具有引导性的。江汉关大楼,是武汉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是武汉沧桑经历的纪念碑。这首作品以具象的江汉关作为主标题,很自然地把人们引入到作品主要表现对象的所在地之中。在作品标题中嵌入“巍巍”二字,加深了对作品表现对象所在地的丰富联想。正如汪申申教授现场主持音乐会时对作品标题寓意所作的升华:《巍巍江汉关》五个字体现了武汉是一座历史之城,一座博大之城,一座包容之城,一座英雄之城,一座精神创立之城,人们可以通过聆听作品感受到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精神。


二是这部作品的音乐主题(动机)和音调的展衍具有创意。据报道金荻教授与作曲者邹航商量整部作品的创作构思时,作品将封城之日转化为整个作品的“动机”,并对这个动机进行重复、变化重复以及和声色彩、织体对位、乐器音色配置等多方面展衍,创意性地把历史时刻“音乐化”,也寓意着全曲抗“疫”主题的统一性。另外,创作者在对音乐主题进行展衍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入了武汉及湖北地域内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体裁样式。我在作品中听到了湖北地方性的音调,例如汉邦放簰号子的“开簰号子”,在作品第一部分予以呈现。湖北长江的打硪号子在作品第二部分完整的呈现。而作品第四部分则较为完整的用二胡演奏了鄂东的小调“送亲人”。地域性音调融入到整个乐曲当中,体现了音调展衍的地域性特色。其次在整个作品的结构上,四个部分非常清晰,基本上体现了战“疫”的全过程与人们的情感和意志,有惊恐、更有逆行奋斗、以及崇高的缅怀和喜悦甚或喜极而泣。整部作品四个部分有机连接,一气呵成,作为室内乐作品,这种曲式结构方式,非常有创意。


三是作品的乐器组合和音响色彩具有新意。创作者为这首作品构思、设计了一组全新的乐器组合样式:外国乐器与中国乐器、古代乐器与现代乐器“碰撞”;弹拨、拉弦、吹奏、打击乐器相互交融。虽然各类乐器音响色彩不尽一致,但经过创作者精心的织体对位布局和演奏者彼此融合交相辉映的演奏,还是成功的让听者在对这别具一格的特殊音响色彩感悟、联觉中,体会到多种抗“疫”情感与意志的冲击力量。全新乐器组合样式的构建,也为各种类乐器的“优势”音色展现提供了“平台”,作为作品二度创作的演奏,为作品感染力增光添彩,促使二度创作者(演奏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将乐器音色悠长予以凸显出来。演奏者的现场身态,体态与音色配合的冲击力,使听者对作品的感受更为强烈。钢琴作为作品的主奏乐器,牵引着整首作品情感与意志表现的走向。演奏者注重将传统的演奏技法与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结合,时而模仿实体音效,再现救护车、飞机的轰鸣声;时而在中低音区如泣如诉的弹奏,抒发着缅怀、感恩、惜别的情感;时而在高音区运用“侧击”触键方式,表现因感动、感怀、感伤而“滴落的眼泪”……其它乐器在凸显其音色特点时候的演奏,也都准确表现出作品一度创作的内涵,并以富有创造力的深度演绎,拓展着作品的艺术张力。作品创作的新意,通过器乐化的表现非常明显。


四是作品的创作观念和整体风格具有深意。通过聆听这首作品,使人我们感受到这部作品坚持了“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乐学的创作理念,秉持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意识。作品从中国的音乐观念和外国的音乐观念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作品创作者将重演奏法、重音色、重节奏组合等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气质,与当代西方音乐观念中认为音乐的构成要素已由“音高关系”变为“音色关系”和“节奏关系”的主张,进行了重构、整合;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中的音平等观念,声、音、调、宫、均等乐学体系,调转换的自由意识等,与西方传统的音乐调性体系被“瓦解”后,十二音技术注重音的平等及音高进行的自由、有调性及泛调性等观念,进行了混融、创造;对当代音乐中保持内在节奏律动、凸显节奏声部的“简约特征”予以借鉴……从而使这首作品体现出创作者弘扬“大音希声”的美学追求。听者通过聆听这首作品悠远、潜低、清新、和鸣的乐声,不仅能耳闻丰富的音响色彩,还能体验音响色彩所承载的多样抗“疫”情感与意志,更能以审美主体的心境,感悟作品创作者力图传递的深层意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爱无言,知音有爱。

 

(作者为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