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蔚:中国画应该画出很写实的东西

发布时间:2015-11-19            浏览人数:12461人次

李乃蔚:中国画应该画出很写实的东西

--武汉画院院长李乃蔚接受新华网专访

近日,武汉画院院长、著名工笔人物画画家李乃蔚就“武汉画派”在全国的地位、工笔写实人物画的创作、中国画对国民气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品的收藏、湖北本土文化的宣传等话题接受了新华网专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能从武汉画家群体的作品中看到“静”气

新华网:2011年底,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联主办,武汉画院、武汉美术馆承办的“具象与表达--武汉画院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参展的有您、冷军、樊枫、江中潮等武汉画界的领军人物。请您介绍一下这次作品展的背景及展出的反响。

李乃蔚:这要从前年说起了。2007年我由湖北省文联推荐评上了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我是湖北省首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在武汉市领导的支持下,我的个人专集《李乃蔚画集》得以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时武汉市委宣传部提出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武汉市一些著名画家的个展,以推动武汉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2010年8月,我被任命为武汉画院院长。于是我萌生了把武汉画家集体推出去的想法--举办一次武汉画院院展。

武汉画院1984年建院,27年来我们从未正式以武汉画院的名义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这些年,湖北省多次在全国重大的美术展览中获奖,武汉画院的画家占了相当的分量。画家个体即使是获得了一些参展的机会和奖项,但武汉画院从未作为一个集体办过展。画家需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价值在学术圈获得定位,让社会及专业圈子对你有一个认识。

新华网:用作品和口碑在业内赢得一席之地。

李乃蔚:这个想法汇报给武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后,得到了他们的首肯。但由于展出时间提前,加之经费方面的困难,虽然我和画院秘书长董长发两人在北京上上下下邀请各位专家和美术界领导出席画展,耗费了大量心力,但整个展览略显仓促。

当时在武汉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适逢我作为湖北的代表,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九届文代会,所以没能出席那次发布会,由冷军和樊枫主持。文代会期间,中国美协的领导专门组织了一场美术代表的聚会。我有机会与中国文联副书记冯远、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以及理论家孙克、尚辉交流。

整个展览完成后,了解我的一帮朋友都说我有福气,一个从未接触过行政工作的人,把事情干成了。这确实也出乎我的意料,在邀请中国文联的领导及美术专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及对地方美术事业的大力支持。这些专家个个都是全国美术界想请的人,可不是说去就能去的。邀请冯主席的时候,第一次到他的办公室,他很客气地接待了我们。随身带去的画院的一大本画册,他一张张翻阅,我逐幅作品逐个作者为他介绍。冯主席兴致很高,送我到办公室门口时说一定会去。院展开幕式上,冯远主席的发言令我们印象深刻,提到了我们七八个画家,从我开始说起,一直点评到严好好、吴昊。他对武汉画院的画家及作品如数家珍。

这一趟北京之行,细细想起还是很感动。老前辈里,有刘大为主席前任的靳尚谊先生,这是中国油画界的元老人物;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副院长卢禹舜,天津画院院长何家英,还有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老师,都前来参加开幕式。展览结束后的研讨会,是由孙克、尚辉二位担任会议主持的,尚辉是《美术》的总编;邵大箴老先生也出席了。薛永年先生虽未到场,但也精心准备了文字发言稿;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李树声,艺术研究院的王镛、陈醉,还有赵力中,《美术观察》的总编李一等等,北京一线的理论家都应邀出席了研讨会。

新华网:非常值得关注的阵容。

李乃蔚:这次画展最大的收获之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醉老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他说他个人认为,我们武汉画院这批作品可以被称为“武汉画派”也未尝不可。陈醉先生说这个结论得出是有前提的:他说现在各地都在打造“画派”,但画派不是“打造”出来的,它的形成过程是需要积累的,需要一个地方有一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艺术追求相仿的艺术家,创作出一批作品,此后的若干年方可以追认它为一个画派。

一位评论家在会上指出了他认为的“怪现象”:八五思潮的前卫艺术发源地在武汉;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地方,何以培育了这么一批传统、严谨的画家,何以涌现出这么一批新的写实具象画?这个现象值得研究。这也是武汉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广东的岭南画派、北京的京津画派、江浙的吴越画派,这些画派往回追溯,都有几百年往上延的历史,但武汉没有。所以武汉反而成为了一个创新精神的所在地。会上还有几位理论家发言用到“震撼”二字,这让人多少觉得,我们武汉画院27年不鸣则已,不说一鸣惊人,但至少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关注。

新华网:可以说“武汉画派”这个名号在这次展览中叫响了,武汉画家群也令人刮目相看了。

李乃蔚:靳尚谊老先生提到一个说法,他认为能够从我们的作品中看到“静”气,这很重要。

始终不脱离中国画的技法

是作为一个三矾九染的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保有一份耕读时代的气息。

李乃蔚:咱们的中国画,日本人、韩国人唐宋时期就开始学习中国画,学到现在你依然不能说他们超越了中国。中国本土绘画就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你来学就能学去的,是渗透在我们血液里的。归结起来是民族的文化问题,不是画的好坏的问题。咱们中国在宣纸上作画已有千年的历史。西方的当代社会讲求多元,如何创新都不为过,只是我个人是不太欣赏当代艺术和前卫艺术的,但不排斥,艺术应该是多元的。

新华网:一直以来,工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致样式被关注着,并赋予它当代艺术价值。当代和传统存在着冲突,但似乎您的作品,例如《山菊》《银锁》都很好地抓住了二者间的平衡。请您谈谈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感触。

李乃蔚:确实有一个过程。最早的时候,我在湖北美术出版社担任了8年的美编,连环画编辑,白天在办公室编别人的稿,晚上回来自己创作。有一部分作品就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刚调到武汉画院时,我单纯凭借对工笔画的执着,没抱任何目的地画了一批作品出来,权当对自己水平的检验。我是1986年10月调到武汉画院来上班的,工作地点也是现在文联大楼的所在地。经常是我们这层楼这半边就我一个人,有点瘆人。偶有一二友人前来拜会,调侃道:你这里,凋蔽之所,骇人得很。我一直都泡在那儿,是静了些,但自己非常明确,到了画院你就是专业画家,拿不出像样的作品,你呆不下去。

新华网:您当时没有任何职务,就是一个画家的身份?

李乃蔚:就是纯画家,我能调到画院,得感谢武汉画院的创院院长中流老师。此前,院长看过我的连环画作,那时我的连环画在全国已经小有名气,北京人美也出版过我的连环画。从出版社调到画院最初创作的一幅画叫做《黄帝战蚩尤》,此幅作品的创作前期,老院长去看了,也予以我一二指点。他随后问了我接下来的创作方向,我坦言西方油画讲求尽力写实,想用中国画也做些尝试。他问道:何谓写实?应该着墨于质感的表达,人皮肤的质感、衣服的质感、兵器的质感;你可以为之努力,但有些想法不一定能实现,国画材料,宣纸、墨、颜料,老祖宗创造发明的物什并非都用来写实的。别人觉得我这想法付诸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自唐宋始,工笔画发展时逢其盛,不乏历史名作;元代以降,仕不在朝,诸多画家也隐居山野,在向往自由的途中悠悠徐行……中国画之精要所在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在画面效果追求上,尤以写实效果不被历史主流所推崇,所以我走的这个方向实际上是咱们中国画的短板。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进行反复尝试。

新华网:您这个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

李乃蔚: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钟孺乾在这个问题上给过评价:从中国画历史上来谈,以往没有过这种写实,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湖北地区不乏极端写实的画家,如冷军、石冲,但油画写实是西方已经走过的,李乃蔚这种中国画的尝试更有意义,这对中国美术来说都是一种贡献。我认为也许这个帽子戴得太高了,但我心中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的取向,是以前没有多少画家尝试过的。这条道路的探索也异常艰辛,正因为历史上没有范本,我给自己定下的艺术追求便也无从下手。中国画强调用线,一根线下来,浓淡干湿,哪里该重,哪里该转折,有明确的章法。中国画是靠线条来表达,而不是它的立体。所以我摸索几十年,不停地考虑怎么样画,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尝试。但有一点是我始终把握的,到今天来看是把握对了--始终不脱离中国画的技法和材料以及把握整个画面的中国画味道,脱离了这些就不是中国画了。

中国画不是一个保守的画种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