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苑 | 湖乡旧话:1931年的大水来袭

发布时间:2022-09-29      来源: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刘怀远      浏览人数:3729人次

题图_副本.jpg

题图 作者;杜宪华


作者简介:刘怀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湖北作家高研班学员,武汉市第十、十一届签约作家,东西湖区作协副主席。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语文教学与研究》转载,有作品编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材《课时练》,多篇入选中学语文阅读试题,收入70多种年度选本和经典读本。



“四爷,不好了,府河溃堤,咱老家又发洪水了!”


位于汉阳显正街的生茂恭米店内,管家张成焦急地向老板张仁芬汇报着。


张仁芬叹口气:“洪水一来,怕是又有人家吃不上饭了,你还是和往年闹灾荒一样,装一船米给乡亲们送去。”


老家柏泉镇离汉阳六十里,第二天天还没亮,张成把一船米拖走了,晚上却接了一船人回来。


张成说:“四爷,这次洪水太大了,把田淹了不说,还淹没了低洼地段的房子,柏泉成了一片汪洋,山包上躲满了人,这些族人没地方去,非跟着我进城来讨生活。”


张仁芬忙走出银杏轩书房,到院子里来看望大家,望着大银杏树下黑压压的几十号人,虽然说是一个家族的,一些面孔看上去还是陌生得很,因为张仁芬生在汉阳长在汉阳,老家回去得少。


虽然陌生,辈分是清楚的,这些人对他作揖点头,有的叫四哥,有的叫四叔,还有叫四爷的。张仁芬在叔伯兄弟间排行老四。


张仁芬招呼着大家:“大伙儿在最困难的时候能来投奔我,就是瞧得起我,都住下来吧。”


张仁芬的宅院叫银杏轩,上下两层有三十几间房,院中有一棵几百年的大银杏树。张仁芬叫过张成说:“来的族亲里,有一技之长的,可以自己去找事做,没有手艺也找不到事做的,就暂且在咱店里帮忙吧!”


银杏轩的幽静安谧一下被打破了,深更半夜还有孩子在哭闹,天刚麻麻亮又有人起来走动、说话、咳嗽、吐痰。清静惯了的张仁芬几乎一夜没睡着。第二天照样如此。


张仁芬也是60多岁的人了,身体有些吃不消。张成看在眼里,就说:“咱也帮了他们好几天了,还是让大家去别处另讨生活吧。”


张仁芬咳嗽一声,摆摆手说:“人生地不熟的,让他们去哪里讨生活?又到哪里去找住处?即使找到了房子,他们还要付租金呀!”


“可这么多人在这儿,太影响您休息呀!”


“暂且忍耐一下,洪水退去,他们不就回去了吗?”


过了两天,又有几家族亲从家乡逃出来,找到米店来了。张仁芬二话没说,也把他们领到银杏轩。


银杏轩的房子实在住不下了,最后来的一家想走。担起担子,一头是一口铁锅和铺盖,另一头筐里是个两岁的孩子。


张仁芬拦住他们:“你们打算去哪里?”


那人茫然地摇摇头。


“你会干什么?”


那人说:“我除了种田什么也不会。”


张仁芬说:“别走了,住下来吧。”


那人说:“可都住满了呀。”


“来”,张仁芬打开他卧室的门,“就住我这里吧。”


“那您呢?”


“我去别处住。”


“那,那谢谢您了!”


“不用谢,都是一爷之孙,应该的。”


张仁芬到德租界里租了一套房子,全家人搬走了。


后来,柏泉一个姓周的人也找了来。他哥哥在汉阳做小生意,他投奔了去,只住了一天,他嫂子就说家里地方太小,让他另谋出路。他实在走投无路,听说湾里姓张的聚在这里,就硬着头皮投奔来。


张仁芬说:“不管姓张还是姓周,大家都是乡亲。既然投奔我来了,也和我姓张的族亲一样对待,这里实在住不下了,我把西大街的铺面腾出来,你们去那里住,先到我店里扛100斤米来吃。”那人一下就哭了,跪在地上给张仁芬磕响头。张仁芬赶紧拦住,说:“乡里乡亲的,你们有了难处,我必须这样做。”


到了冬天,有人回柏泉看了回来说,洪水虽然退去了,但房子都塌了,田里满是淤泥,还不如就在这里挣点小钱养家稳当。让他这一说,三十几家人都没了回去的打算。自从他们住进来后,张仁芬很少过来,即使过来,也只是在院子里的银杏树下站一站,看一看,问一问大家有什么困难。


转过年来,张仁芬的金融投资失败了,他变卖了土地和一些房产,资金上还有很大的亏空。张成说:“那个刀疤脸又领着人来讨账了。”


张仁芬思忖了半天说:“要不咱把米店兑出去还债?”


张成说:“万万不可,米店凝聚了您家两代人的心血,卖了米店,没了收入,更是雪上加霜。要不,您把银杏轩那套庭院卖掉,就能宽裕不少呢。”


张仁芬说:“你说得很对,可眼下咱的族亲们住着,卖了房子,他们怎么办?”


“您自己面前这道坎儿都迈不过去,还要顾及别人吗?”


“是我一家人重要,还是30多户人家重要?不能卖那房子,一定要让他们有个落脚的地方。” 


题图2_副本.jpg

蓝天下的一棵树 作者:杜宪华


没过两年,张仁芬在郁闷中阖然离世。他的孙子们日子过得再窘迫,也遵嘱没有来收各家的房子。慢慢地,各家各户就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政府发现院子里的大银杏树是棵500多年的古树,就拆除周围房屋来保护它。这批逃水荒出来的后人,都被重新安置,每家每户分到了新房。


挨家挨户登记时,工作人员提及“张仁芬”这个名字,很多就要分新房的人家却茫然得一头雾水,只有一位白髯长者的室内供奉着一张画像,上写“乡贤张仁芬”。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