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艺两新”丨万志雄:刀尖游走,弘扬非遗文化艺无止境

发布时间:2022-06-11      作者:诗影      浏览人数:2689人次

万志雄


微信图片_20220630162931.jpg

出生于1940年11月1日,高中文化,企业管理干部。现为湖北省民协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武汉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古以来,葫芦一直被视为富贵长寿的吉祥物,葫芦文化更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葫芦雕刻作为众多葫芦工艺之一,融拙朴自然与高雅精美为一体,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广受大众的喜爱。2008年,“葫芦雕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志雄正是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队伍中的一员,手工雕刻葫芦28年,身体力行将自己的热爱发挥到极致。


微信图片_20220630162935.jpg


人生因为“不一样”的选择而更加精彩,万志雄便是如此,本可以享受退休后的“惬意生活”,但他却拿起了画笔,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寻常”之路。“葫芦雕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技艺,想要完成一件好的作品,绘画、书法、雕刻三种技能缺一不可,好在万志雄自小就喜欢书法绘画,凭着心里的这份热爱,尽管他到53岁才开始研究也并不算晚。


一定要刀刀见笔,书画与雕刻的效果才能兼而有之。


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绘制图案、雕刻、打磨、上色等一系列工序,制作周期长达3、4天,完全是一场耐心与毅力的持久战。然而,万事开头难。早在万志雄刚起步的那几年,由于功力还没“修炼”到位,手指推不动刻刀,即使戴了手套也常常因为打滑而划伤手指。但这些并没有让他退却,反而越“战”越勇,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微信图片_20220630162940.jpg


在葫芦雕刻上,万志雄可以说是“自学成才”。不同于在平面上的创作,在球面上操作,视觉构图会略有差异。万志雄根据葫芦的形状大小以及曲面的伸缩程度来确定构图,创作难度大大增加。首先得用画笔在表面勾勒轮廓线条,然后沿着线条下刀,刻好后用丙烯颜料上色,最后再用砂纸打磨光滑,每一步都十分讲究,得沉心静气。


在不断地练习和摸索之下,万志雄悟出了“万氏开口雕法”并自成一派开创了万氏刻画葫芦技法。现在已雕刻3000余件作品,有着“江城葫芦王”的美称。


微信图片_20220630162944.jpg


万志雄常到天津、新疆、甘肃、山东等地收集葫芦,如果淘到半米高的巨型葫芦,会让他兴奋的睡觉都摸着葫芦。在创作的这些年里,他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品种的葫芦已有3500多枚。为了葫芦雕刻,万志雄真没少费“心思”。他拿着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远赴天津,再转到河北大城县,几经周折,只为在葫芦果园里寻到那特有的长柄单扣、双扣葫芦。


微信图片_20220630162948.jpg


微信图片_20220630162952.jpg

长柄单扣、双扣葫芦雕刻作品


万志雄的葫芦雕刻作品包含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内容涉及广泛,又融书画为一体,刻刀飞舞间内容尽显,可供观赏收藏,又有利身心健康。直至今日,他已出版了《万氏葫芦雕刻及书法作品综合篇》等4本书籍,并且积极参与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他的作品更是在武汉博物馆、黄鹤楼、晴川阁、武汉群众艺术馆等多地展出。


微信图片_20220630162955.jpg



葫芦雕刻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220630163002.jpg

《观沧海》


微信图片_20220630163007.jpg

《和合》


微信图片_20220630163010.jpg

《黄鹤楼》


微信图片_20220630163014.jpg

《双扣葫芦山水》


微信图片_20220630163018.jpg

《山水》


微信图片_20220630163023.jpg

《上山虎》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