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论艺丨从《国乐的侧脸》看编钟楚乐千年咏叹

发布时间:2023-01-19      来源:市评协            浏览人数:6159人次

2022年,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播出。许多观众惊喜地发现,五集纪录片中有两集都聚焦荆楚音乐文化,曾侯乙编钟《和鸣》的传承,《离骚》屈赋的楚文化渊源,让人从听觉之美,到视觉之美,再到心灵震撼。

“五集音乐纪录片其实几乎都与长江流域、荆楚故地古今文化息息相连。”该片受访者、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种记录,激发更多人亲近国乐、复兴国潮的热情。

四年磨一片,摄制组多次来鄂

何谓“国乐的侧脸”?纪录片是在浩如烟海的国乐中,精心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最具知名度、最富影响力的乐器及作品,通过《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五集内容,对中华文明几千年来音乐领域的瑰宝进行一次高度浓缩的呈现。

全片虽以音乐为绳,但又远不止于音乐,围绕每期主题,国乐与国潮、国乐与思潮、国乐与匠人、国乐与历史、国乐与时代等话题,都有着深入浅出的拆解式阐释。

据了解,该片从2018年选题立项、开始素材选择及拍摄工作,主创人员辗转四川、江苏、陕西、湖北、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多地拍摄,还到了日本、美国。记者注意到,许多场景都是在湖北拍摄,涉及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及随州、秭归、潜江等地市的专家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中,《知音》一集中有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等琴瑟艺术家、传承人;《和鸣》既有武汉音乐学院编钟理论家李幼平、演奏家谭军,也有作曲家黄汛舫,还有许多编钟演奏课程选修学生,以及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随州博物馆馆长黄建勋、考古研究员黄凤春及多地博物馆工作人员等。而在《离骚》一集中,更有大量关于屈原、端午节及楚文化音乐形态的采访,既有人们熟悉的秭归龙舟竞渡,也有鲜为人知的潜江鸡鸣腔演唱。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我国编钟理论家、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幼平教授介绍,纪录片精选的五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国乐经典,其实都与长江流域、荆楚故地古今文化息息相连。比如《知音》取材于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千古知音的故事,《和鸣》八音、金声玉振直接来自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离骚》屈赋的楚文化渊源无需多言,乐府吴声春江夜的长江文化色彩显而易见,哪怕《霓裳》仙乐舞长安,其中主要的讲述人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赵维平教授。“可以说,这部纪录片的荆楚烙印十分鲜明,这也表明荆楚乐声在中华千年音乐流传中的重要地位。”

“古乐今声”,全新视角呈现楚乐传承

音乐作品的呈现,一般都在舞台上。艺术家从后台侧幕走到台前要经历怎样的过程?那些将经典国乐融入自己生活、生产甚至生命的传承者与追梦人,他们的心路历程又是如何?这部纪录片从“人”的故事出发,讲述国乐如何活在当下。他们中,有考古专家、音乐教授、高校乐团、世界级演奏家,也有斫琴师、说书人、打倡人、民间乐社、乡村教师、皮影戏表演者……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的音乐人生,却指向了同一个“古乐今声”的主题。

李幼平说,我们生长在一个经典的国度、生活在国乐的海洋,对于舞台上绽放精彩、传承经典的艺术家致以崇敬、报以掌声,大多习以为常。但《国乐的侧脸》旁观于侧、游目于情,以旁观解析经典的厚度,用游目透视精彩的追求。当观众“正脸”惊叹于静立博物馆展柜之中的曾侯乙编钟这一绝世精品、人类文明杰出创造的时候,《国乐的侧脸》则以《和鸣》点题,记录编钟的发现、研究,讲述“一钟双音”的伟大发明,阐述“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对话大国工匠的精雕细琢。用不经意的语言、貌似日常的画面,游目经典流传的文化轨迹,流观精彩绽放的生命历程。“这是温情的关怀,温馨的述说。经典与人、与自然,与人的思考,合和克谐、国泰民安。”

据介绍,近年来,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国风音乐的播放总量持续攀高,仅2020-2021年度,播放破亿的爆款国风音乐就达到了51首,比第一年度环比上涨34%。让传统国乐更好地折射出时代光芒,走向大众生活,走进国际视野,正成为国乐创新发展的主要探索。

在评论中,许多观众对这部纪录片及片中呈现的视听盛宴、中华之美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信心。湖北网友“小柯”说,“传世之声穿越千年,人与人的精神相通”;网友“莫问来路”说,“八音克谐天地和鸣,当中华礼乐文明尚合和的精神在编钟奏响,心中激荡不已”;还有专业音乐人撰文,如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白佳欢说,“国乐的正面是精妙绝伦的工艺与绕梁不绝的动人旋律,国乐的侧脸则是鲜活多样的历史表情,以及一代代传承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倾注心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追求。金声玉振、琴瑟和鸣,奏出的不仅是古乐新声,更是天人合一、天地和畅的时代华章。”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