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戏码头丨纪录片《武汉戏码头》连播四天!武汉这样上央视

发布时间:2023-02-07      来源:武汉戏剧家协会            浏览人数:2450人次
2月1日—4日
CCTV-9央视纪录片频道
每日19:22

纪录片《武汉戏码头》

连播四天6015_副本.jpg

《武汉戏码头》是由武汉广播电视台拍摄的一部四集的历史人文纪录片,讲述的是自汉口码头开埠以来,发生在这一特殊地域里戏曲圈层的故事。

全片借助戏曲这个独特的小窗口,来观察历史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趣和有价值的规律以及状态。

全系列分别从《往事》、《对手》、《荣光》、《春华》等四个主题式的分集,来构建武汉戏码头三百年的历史流变,同时从北京、上海、陕西、福建等全国多个地方以及中西方的戏剧关照中,来看待人类对于戏剧的需要和对现实的自我认知。




从塞士比斯到优孟

引发的猜想


6016_副本.jpg

汉口五百年传奇,戏码头三百年演绎。从午夜偷偷开场的黄孝花鼓,到秦腔,昆曲再到码头上的船工号子、哦呵腔,南腔北调的大小戏班将凭借手中的绝活,将戏码头打造成一场流动的戏剧盛宴,《武汉戏码头》第一集《往事》再现了这种当时中国少有的奇幻景象。

但历史从来就不是横空出世的,导演麦克峰说,“创作本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人类为什么需要舞台?为什么戏码头出现在武汉?”《往事》从最早的希腊悲喜剧、楚国的巫傩文化开始,探寻模仿与被模仿这种戏剧原生动力的起源。

总导演纵红雨介绍,“在《武汉戏码头》的整体呈现和表达上,片子尽可能拉开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运用碎片化的段落,形成连续性的逻辑关系,由戏里说到戏外。试图用社会学视角来诠释码头与戏,历史与剧,时间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纽带和相互作用。”

历史天空下,地球的东西方文明之旅,一再惊现相同的故事。公元前534年,欧洲戏剧的发源地古希腊,当塞士比斯以“第一位”戏剧演员的称号被历史记住的时候,在同时代的东方荆楚大地,楚国人优孟的故事也被载入《史记·滑稽列传》。

“加上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演员、舞台、音乐同时出现,即使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想世界戏剧的发源地或许也出现在了东方的荆楚大地。”麦克峰说。

武汉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楚腔汉韵就在这两江四岸的码头上完成了嬗变,戏码头的繁荣盛况穿越千年仍在回响。



一城双戏

尽显江城风骨气


6017_副本.jpg
在当年汉口德租界的华景街,每天深夜,这个城市的一些年轻人便在此地聚集,热衷于不用传统乐器创造音乐。
120年前,还是同样的一个月夜,同样是一帮年轻人,他们带着另一种非主流的曲调黄孝花鼓,开始登陆汉口码头。谁会想到,这个曲调在日后形成了楚剧,并成为这个城市的另一个标签。

这段时空重叠交错的场景,出现在第二集《对手》开头。年轻的80后导演甘昕解释说,“戏剧是什么?可能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那个时候楚剧很先锋,很自由,百无禁忌,特别有生命力。它扎根于人民群众,跟野蛮生长的汉口镇有精神上的契合。”

在当年的汉口码头,属于殿堂级的名门正派的汉剧,占据着白天演出市场的头把交椅。黄孝花鼓,尽管唱腔技巧远不及汉剧,但在夜间的汉口市场,却似乎有着一统江湖的影响力。

白天汉剧,夜晚花鼓,开始轮番在汉口,这个号称九省通衢的码头上演。雅与俗是两个对手鲜明的特质。白天是王侯将相、豪杰忠良,夜晚是家长里短、织女牛郎。

“一个城市拥有两个剧种是很少的。”总制片人余亮说,“同时两个剧都拥有令人仰望的高峰,像余洪元、陈伯华、李雅樵、沈云陔等等一批楚汉艺术大师,尤其难得。”

得江湖滋润、引五方杂居的戏码头,多种戏曲百花齐放,英雄气概,豪情万丈,家国情怀;柔情似水,家长里短,千姿百态,铸造了武汉多元包容的风骨气度。



汉戏闯码头

国粹京剧的诞生



6018_副本.jpg

汉口汉润里18号的墙上画着一张神秘的戏剧脸谱,第三集《荣光》导演汪湘发现后,就把它放在了片子的开头。
《武汉戏码头》的导演们并不是戏曲圈内人,要从门外汉快速进入这个专业领域,他们除了阅读一米高的书籍文献史料外,就是迈开双腿走到历史曾经发生的现场,身临其境,连通“地气”,打开思路,获得灵感。
这天,3个导演不约而同相遇在汉润里,这是当年梅兰芳第一次来武汉,曾专门拜会汉剧“铁扁担”余洪元的地方。

在坤厚里对面的小巷里,汉剧的第一个女学社新化科班成立,八岁的陈伯华成为它的第一批学员。

汉口码头的董家巷片区,是余三胜少年学戏的地方,也是汉调艺人最集中的里巷。

追寻戏码头的印记,发现不为人知的文化密码,汪湘开始用新的目光打量这座他土生土长的城市,他希望用片子唤起年轻人的好奇,走进戏曲的世界一探究竟。

汪湘深知,在戏剧天地里,闯码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余洪元败走上海滩,还是陈伯华凭借《二度梅》收复失地。

从米应先到余三胜,一代代汉戏艺人走南闯北。漂泊缔造了勇气,求生激发了创新。他们博采众长,带来了艺术的融合,最终也铸就了国粹京剧庞大的艺术体系。他们不只是丰富了中国戏剧的样态,还丰富了更为宽广深厚的民族性格,乃至民族精神。




戏码头演绎

中国戏曲的“武汉故事”



6019_副本.jpg
这样的民族精神被写进血脉,代代相传。第四集《春华》里,17岁只身来汉打码头的程丞如今已带领上百人的黄梅戏团队,并数次登上全国春晚的舞台。但程丞觉得还不够,要生根发芽,她必须上山下乡找寻更多的好苗子。

江湖和艺术编织的传奇,仍在继续。导演冯思培说,“戏码头300年的历史沉淀,演变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悄无声息的融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其实300年来,戏码头影响的远不止一方水土一方人。戏码头的辐射功能,让汉剧从武汉出发,向北挺进秦岭南麓的安康,向南深入福建的龙岩,活跃在各地戏剧之乡,共同演绎中国戏剧史中的一支脉络。





这里有戏

大不一样



如何从汉剧、楚剧众多经典剧目中挑戏,总导演纵红雨介绍,按照纪录片自身脉络,展现最核心、最有戏的桥段。

汉剧《四郎探母》中的见娘段落,终极核心是十五年骨肉离别,却只有短暂的一夜团聚。这样的戏码对于当年生活在码头的人来说,的确很容易触动漂泊感的神经。

随后后,影片中出现了一张人山人海的照片,那是1904年,法国人拉里贝在汉口码头的山陕会馆拍下了这张看戏人群的照片,这几乎是最早关于民间戏曲演出的照片。戏台上的剧目正是汉剧《四郎探母》中的见娘段落。

他饰演的关公,出场时用袖子遮脸 ,走到台前,乍一撤袖,全堂观客,为之起立,仿佛关公显圣一样,不觉离座。  影片重现了汉调艺人米应先表演的关公戏的一幕,他开创了北京城老生当台、统领戏班的局面。

梅兰芳《汾河湾》原音(1920年5月21日百代唱片)响起的时候,解说词道出了《汾河湾》这出戏在梅兰芳京剧生涯中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了他后来的《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正是这出戏让19岁的梅兰芳认识了深受欧洲戏剧影响的齐如山,也才有了京剧后来一系列与现代戏剧舞台艺术的借鉴与贯通。

余派《兴汉图》原音,一百年前,余洪元率领汉剧名角登陆北京,轰动一时的正是这出爆款。原本这出戏只是开锣暖场的小段,或许是同感家道中落的人生境遇,余洪元硬是将《兴汉图》唱成了压轴大戏。戏里的刘备禅台受印,戏外的余洪元也在自己的戏曲生涯中称帝登基。

《二度梅》是一个几度反转、大喜大悲的人生大戏。汉剧二闯上海滩,余洪元黯然离开上海的28年之后,陈伯华带着这出在路上仓促创造完成的《二度梅》,一炮唱红上海滩。汉剧也迎来了二度辉煌的巅峰时光。两年后,她排演的《二度梅》被拍成了电影,留传到六十年后的今天。

映像武汉

,赞2348

大河浩荡 历尽沧桑
一座城,风云际会之后
包容的是世间万象
一出戏,粉墨登场之后
关照的从来是现实的人生
让我们沉浸其中
静静欣赏
中国戏剧文化之厚重
声腔之绝美
骨之震撼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