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学:藏在“深山”待人识

发布时间:2015-07-19            浏览人数:1422人次

8月16日上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结果公布,产生了25部获奖作品和4名获奖译者。

“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在评奖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如此评价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总体上具有怎样的风采?其发展困境有哪些?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哪里?受访的几位专家纷纷进行了各自的阐述。

 

能看到天与地、花与草,而不是高楼、汽车

 

出版于湖北的《芳草》杂志对少数民族文学情有独钟。文学评论家、杂志社副主编李鲁平介绍说,除了在日常的选稿中经常刊登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品外,《芳草》还通过编辑专辑、作家小辑、约请评论家评论优秀作品、召开研讨会等形式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提供平台。比如,杂志先后编辑了“吉祥青藏”专号、“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少数民族)高级研讨班作品专辑”、“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班作品小辑”等。

李鲁平发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往往表现出对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执著挖掘,对人生意义、价值、真理的强烈追求,以及久违了的诗意和想象力。同时,这些作品里的人,都在五彩缤纷的自然之中活动,而不是在酒店、高楼、品牌和汽车之中流连。透过少数民族作家的笔,读者看到的是天与地、花与草,“对自然的尊敬、与自然的和谐深入到他们的造句方式和思维方式”。

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经常给人带来不期的惊喜。偶然的机会,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读到了新疆维吾尔族作家麦买提明·吾守尔的作品,尽管是从维吾尔语翻译过来的,但他依然感受到了文学的地道,“充满了阿凡提式的智慧和幽默”。有评论说麦买提明·吾守尔的创作是“黑色幽默”,贺绍俊有不同的意见,“他的幽默尽管也有荒诞感,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可以称之为‘金色幽默’,即以乐观和豁达的态度去处理生活的荒诞,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

 

倡导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进高校

 

从今年5月26日开始,中国作协举行了“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系列研讨”活动,对内蒙古、云南、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进行研讨外,还对新生代少数民族作家进行了系统推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每次都到会与各位少数民族作家进行互动交流。

也就是在这个系列研讨的座谈会上,贺绍俊才首次全面接触到麦买提明·吾守尔的作品,让他对少数民族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大多还藏在“深山”里,影响力亟待提升,“少数民族有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和推介这些作品,并获得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力,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首要工作。”李鲁平说。

云南大理学院文学院院长纳张元(彝族)发现,当前市面上有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但对少数民族文学要么偶尔提及,要么就干脆省略不谈。

他认为,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当前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不够,成果不多,形不成系统,无法定位和言说。他认为,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传播,最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

纳张元说,高校文学院系的师生是文学及文学史的主要研究者和学习者,高校文学院系是文学及文学史研究和传播的主要平台。通过开设民族文学课程,让“多元一体的文学史观”深入中国文学研究者、学习者的内心,成为一种自觉的认识。激发相互了解的兴趣,提高相互之间的关注度,通过文学的桥梁来加强心灵的沟通,由文化认同走向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以,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高校文学院系都应该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实现跨越发展的突破口。”

 

坚守母语写作,保持独特性

 

李鲁平认为,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文化无疑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也要正视现代化,尤其是城市化潮流的冲击。少数民族作家需要把目光和视线做一些调整,既要关注灵魂和精神世界,也要关注火热、纷繁、日常的现实。而这方面,汉族作家有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

他建议,少数民族作家与汉语作家要加强交往,也有必要创新机制和平台,让不同民族的作家进行广泛、经常性的对话,加深了解。

贺绍俊比较关注当前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他的总体感受是这些作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性有淡化的趋势,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少数民族作家,相互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趋同化的表现明显。

所以,他主张具备母语写作能力的少数民族作家坚守母语写作。因为不同的语言塑造着不同的文化精神,面对全球化的大潮,也许唯有语言和文字是一道最坚强的堡垒,让多样化的文化得以保存下来。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起来的大家庭,多民族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却仍然保留在语言和文字中。少数民族作家通过母语写作,解开文化密码,才能使文学最大可能地保持着民族特性。”贺绍俊表示。(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